top of page

第三篇|

蚵棚底下的新鮮事

​除了「吃」之外,養蚵產業的新價值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但蚵棚底下卻有!臺灣蚵仔一年的產值高達44億元,然而,這僅僅是「蚵仔」本身的價值,而不包含蚵仔衍生出的「附加價值」。除了吃之外,蚵殼更可以透過加工成為飼料、肥料、建材、醫材、美容等產品,成為廢棄物再利用的新寵兒。然而,蚵仔的價值並不只於此,在那些你看不到的地方、在幅員廣闊的蚵棚之下,蚵仔正在發揮其影響力,成為生態永續與環境保育的要角。

從搖籃到搖籃​:廢棄蚵架的新生 魚類和藻類的新天堂

IMG_3169.JPG

廢棄蚵架回收區/攝影:吳宜澄

每年都必須更換的蚵架,因其回收及衍生的環保問題,成為蚵產業為人詬病的原因之一。然而,若我們能好好利用這些使用過的蚵架,讓蚵架從搖籃到搖籃,而不是用完即丟,就能替廢棄蚵架創造新的價值。

 

例如,2017年7月臺南市雙春區出現一種廢棄蚵架再利用的實驗,稱為「人工海中森林」,以廢棄蚵架的竹子為主體,但改變原來蚵架竹子的排列方式,改採直立式,並在下方綁沙袋。此直立的竹子能模擬水中的海藻,可以隨浪搖擺、抵抗海流,另外,附加的沙袋也有穩固蚵架的作用,兩者合一,有助於海岸消波,改善海岸生態。

 

然而,臺南社大研究員晁瑞光表示此種方法尚存疑慮,因為沙袋材質也可能成為新的汙染源。而針對廢棄蚵棚再利用的方面,他也進一步提到,臺江國家公園曾取用蚵架的廢棄竹子,用來舉辦園區內竹筒DIY的活動,就是一個廢棄竹子再利用的成功模式,也許未來可以再與其他單位合作,讓回收的蚵架能夠再次被利用。

 

此外,晁瑞光也提出新型蚵棚的概念,他認為與其將廢棄蚵棚回收後拿去焚燒,不如將蚵棚留在海上,透過其提出的新型蚵棚概念(詳見本專題另一篇報導:蚵學革命─環保蚵棚新曙光),讓廢棄蚵棚沉入海底,與魚類和藻類共組更豐富、永續的生態環境。

對此,台南市牡蠣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俊安也表示竹子回收後拿去燒掉很可惜,而竹子本身放在海上就像浮木,本身就有聚魚效果,也許可以考慮再利用的可能性。事實上,漁管所曾做過實驗,試圖將竹子放到海上營造生態。然而,由於竹子浮力太強,一直無法放到海床上,就連在竹子上鑽洞也無法順利下沉,最後以失敗收場。

蚵棚下的豐富生態/攝影:張玉鉉

過去,我們著眼於蚵棚上蚵仔的經濟價值;現在,也許我們能從蚵棚下的生態出發,並透過政府、業界與各方的配合,建立養蚵產業的另一面貌,透過美味的蚵仔、豐富的海洋生態,創造新的養蚵環境,進而引入更多遊客進入養殖產地,進而增加蚵農收益,不僅能達成良好經濟循環,還能兼顧環境生態。

擺脫綠牡蠣惡名 蚵仔的新價值:天然淨水器與固碳高手

綠牡蠣,在臺灣人人聞之色變,早期卻是有錢人家才吃得起的珍貴食物!因為牡蠣吸收過量重金屬,使得腥味被去除,更增加肉質的甜美度。早年,民眾與蚵農認為綠色牡蠣美味程度遠勝於一般蚵仔,甚至為其冠上「翡翠牡蠣」的美名,使價格一度抬升三倍,至三、四百元一斤。

 

民國 75 年(1986)二仁溪綠牡蠣新聞爆發,社會大眾才發現綠牡蠣是過量的重金屬汙染所致。因為蚵仔對於重金屬有很強的吸附力,當吸收過量銅、砷等物質,外觀就會呈現綠色。食用後會引起肝硬化、消化系統傷害等問題。此後,政府隨即在二仁溪口禁止養殖牡蠣。

 

從此以後,綠牡蠣成為民眾心中的食安禁忌。前年(2017年),在桃園也有民眾發現受重金屬汙染的牡蠣,經過檢驗後發現,其銅金屬超標約40倍。海洋、河川汙染,以及消費者食品安全再度受到重視。

從二仁溪綠牡蠣事件至今,綠牡蠣一直都是民眾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然而,換個角度來看綠牡蠣事件,若牡蠣可以偵測河川與海洋汙染,甚至進一步過濾汙染。為什麼要禁止汙染地區養牡蠣呢?

對此,成大海試所教授張引表示牡蠣對環境的感受力很強,因為只要環境一出現問題,就會立即顯現在牡蠣身上。再者,牡蠣對水質淨化力很強,根據統計,1 顆成年牡蠣在1小時內就能把約3.8公升的髒水變清澈。

此外,牡蠣殼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因此,在牡蠣成長過程中,每形成100公克的碳酸鈣,就可以封存約44克的二氧化碳。再加上,牡蠣的基礎代謝率很緩慢,呼出的二氧化碳量非常少;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張引更進一步指出,若要封存二氧化碳,養殖牡蠣的效益大於種植樹木。因為樹木屬於有機碳,較不穩定;容易因為森林大火、閃電等因素,讓累積的碳又重新變回二氧化碳。反觀牡蠣殼,屬於無機碳,能夠長時間存於自然界中,較穩定地封存二氧化碳。

紐約10億牡蠣計畫,拯救整個紐約水域

20 世紀以來,紐約在重工業、大量城市廢棄物污染之下,水質一度差到紐約港水中大部份生物族群幾乎消失殆盡,城市淨化能力也嚴重受損,可是在2014年的一項計畫後,一切獲得改善。

10億牡蠣計劃(Billion Oyster Project),是一個源起自紐約港學校的牡蠣復育計畫,運用牡蠣吸收水中的重金屬和二氧化碳特性,幾乎拯救整個紐約的水域。研究數據顯示,牡蠣類在體內可以吸收水中濃度8萬倍的鋅含量,以及3萬倍的銅含量,對於改善水質有莫大的幫助。

此外,牡蠣不僅可以淨化水質,還能緩和波浪衝擊,保護海岸線不被侵蝕,且淨化後清澈的水域,讓陽光更容易照射到海床,生物可以生長得更加茂密,對於整個生態具有相當正向的作用。

紐約市的牡蠣復育計畫通過民間跟學校的合作,建立起五個牡蠣復育區,過去十年來已經成功復育了將近 2800 萬顆牡蠣,且當地水質已經比百年前還要更好。

台灣作為海島國家,擁有先進的牡蠣養殖技術。若能結合牡蠣的淨水特點, 面對近年的海洋與河川汙染問題,或許,牡蠣會是意想不到的解方。

對此,張引表示,曾產出綠牡蠣的地方,應該繼續養殖牡蠣,然而,這些特定區域養殖的牡蠣並不是為了食用,而是用於淨化當地水質。

然而,臺南市牡蠣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俊安則表示,港灣養蚵的確是淨化水質的好方法,也有聚魚效果,能為釣魚人士帶來益處。但臺灣的法律規定不准在港灣內養蚵,再加上國民尚未建立養蚵是用於淨化,非食用的觀念,容易造成誤食。因此,雖然此構想可以為生態帶來好處,但仍有許多面向需要推廣與修改。

臺灣蚵仔的未來 設立牡蠣專區──全方面推廣蚵產業

在臺灣,牡蠣產值高居魚貝類產值第五,每年產值約44億元,是一個相當重要且具經濟價值的產業,此外,海上的蚵棚養殖,也塑造了獨特的景觀,是為地方文化重要的一環。因此,陳俊安與牡蠣協會會員們提出牡蠣專區的構想,希望在生產之外,能加入製造、美食方面的推廣,讓產業多元化,並在環環相扣下達到產業永續。

 

牡蠣專區內將設有吊蚵作業區(協助蚵農將收成回來的一籃籃蚵仔吊到岸上)、漁具倉庫、蚵棚回收處理處等。同時,也規劃冷凍設備廠、包裝作業廠,以及室內推廣中心、展示中心,並設置美食區,提供蚵仔煎、蚵嗲等料理給消費者,讓民眾享受美味的同時,也能了解蚵農的作業流程、蚵產業長久以來豐富的文化歷史。

IMG_3240.JPG

現有吊蚵作業區,尚無統一規劃/攝影:吳宜澄

另外,陳俊安也提到,希望將蚵農的養殖過程整理成SOP的形式,讓養殖方法能一代一代傳下去,進而達成產業永續。

 

目前,協會希望將牡蠣專區設置在漁光島附近,也已將計畫送往政府單位。經過評估之後,約需要3億元的經費建設,但其詳情仍有待與市政府、農業局等磋商。

觀看​其他系列報導

IMG_3226.JPG
IMG_3039.JPG
bottom of page